“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古人已將清明節氣描寫的淋漓盡致!每當到這一天,家家戶戶便會準備好祭司的用品,希望能夠在這一天表達出對祖先的思念和敬重。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清明掃墓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掃墓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周代)
清明祭祖是從周代開始,距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到了宋代,民間興起焚燒紙錢祭奠先人的習俗,由于寒食節禁火,清明節升火,百姓燒紙就只能在清明期間舉行,清明掃墓由此逐漸取代寒食掃墓的傳統。
清明祭拜祖先親友傳統祭拜用品有香燭,紙錢,素酒,水果,點心,飯菜等。近年祭祀用品也多了許多現代流行因素,比如紙扎的豪車、別墅、數碼產品、金條、名煙、冥幣、銀行卡等等。祭祖不要帶梨、葡萄、龍眼、香瓜、百香果、番石榴還有其它成串或空心多籽的水果。
為了保護環境,社會提倡文明祭祀,最常見的是鮮花祭祀,那么清明上墳買什么花?
菊花是清明掃墓的最佳選擇,代表著對逝去者的尊敬,用來表示哀悼,寄托哀思之情。掃墓鮮花還有馬蹄蓮、勿忘我、玫瑰、百合花、龍膽花、唐菖蒲、蓬萊松等。鮮花顏色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也可以搭配其他比較素色的花。文明祭祀還有音樂祭祀、植樹祭祀、洗墓祭祀、網上祭祀、家庭追思會、社區公祭等方法。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之后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睘榱思o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