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時候掃墓是我們國家人民追思先人的一個習俗,也是繼承祖訓的大好機會。有些地方非常重視清明節,因為清明節祭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先人,甚至還有可能是本村里的祖祖輩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祭掃活動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祭掃活動有哪些
一、修墳。
祭祖之前,要修墳。所謂的修墳就是把墳上的草除去,重新培土,這項工作按傳統都是由家庭中的男性成員來完成的。但是在上墳祭奠的過程中,女性可以將祖先墳墓周邊的`草拔掉,類似于在為祖先清理庭院。
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墳墓又叫“陰宅”,即已逝的人住的房子,所以,陰宅與活人住的房子一樣也需要維護。若是不修墳就等于不去給祖先維修屋子,讓祖先住的屋子年久失修顯然是不孝的表現,因此,只要后繼有人,會去祭祖就自然也會修墳。
二、祭祀儀式。
(一)祭祀前的準備。
清明節這一天,親人親屬一般都是先會齊,再一齊去祭禮祀,但也有各自行動的。去時需要帶祭祀用品。祭祀用品一般都有紙錢(是給“下界人”用的“錢”,多為一捆一捆的黃草紙或印成人民幣樣的冥幣,甚至還有仿制的美金等等,數量不限)、鞭炮、花炮(可買可不買,數量不限)、紙札品等。習俗上規定祭祀用品不能拿進家門,只能放在活人房子的范圍以外,因為祭祀用品是要給已逝的人用的。拿進活人住的地方據說會不吉利。
(二)祭祀儀式。
啟程去墳上拜祭時,領頭的一般都是已逝者的女兒或女性親屬,顯示其迫切見到逝者之意,一般情況下,都是邊走邊追億其父或母的生前事跡,既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又提醒后輩不要忘了先人的恩典,同時也為祭祀和緬懷先祖營造氛圍。其余人則跟在后面,帶著草紙,鞭炮、花炮等物。至墳上后,女性在旁述說些家長里短,以告知先人自己的到來,讓先人來接受子孫的供奉,并祈求先人的庇佑。男性子孫則忙著燒紙錢,放花炮等,因為陽世的紙錢燒成灰后就會變成陰間的冥幣。
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祭祀的方式或項目
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清通禮》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清明節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項目是掃墓。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被大眾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于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并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于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為,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后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后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為清明掃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