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放在酒場,成就了酒鬼。時間是公平的,心在哪,時間在哪,行動在哪,收獲就在哪!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傳統習俗民俗,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清明節傳統習俗民俗
【放風箏】
在我國古代,放風箏不僅是一項游藝活動,而且還是一種巫術行為,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災都寫在風箏上,等風箏放高時,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晦氣、疾病都讓風箏帶走了。所以,別人放走的風箏,是不能撿拾的,否則就會沾上晦氣。這種習俗,在我國民間又叫“放斷鷂”。 風箏的歷史十分悠久。據說,世界上第一個風箏是春秋時代的著名工匠魯班用木頭制作的,當時還有竹做的風箏。漢代出現紙制風箏,叫“紙鳶”。唐以后,風箏作為一種兒童玩具日漸風行。清代詩人高鼎曾這樣描繪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人們在紙鳶上加了一個竹笛,紙鳶飛上天后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音,好像箏的彈奏聲,于是人們將紙鳶改稱“風箏”。當代中國最有名的風箏盛會是山東濰坊的“國際風箏節”,自1984年開始,每年清明節舉辦,濰坊也因此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
【蕩秋千】
蕩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種女子的游戲,起源很早,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節也稱“秋千節”。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點絳唇》詞曾描寫道:“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后來蕩秋千不限于女子,成為男女皆宜的游戲。民俗相傳,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
【斗雞】
斗雞,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唐代以來發展更猛。唐玄宗很喜歡這項娛樂,甚至在宮中設立“雞坊”,精挑長安城中千余只雄雞,交由五百名精選兒童加以訓練。這些兒童以7歲的賈昌為首,由于他擅長訓練斗雞,很受唐玄宗的寵愛,經常賞給他及其家庭金帛等貴重物品,當時民謠曾辛辣地諷刺道:“生兒不用識文事,斗雞走馬勝讀書。”
(一)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掃墓的習俗由來已久,是人們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清明掃墓,唐朝開始盛行,相傳至今。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現在和過去情況不同,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清明節人們有一種插柳戴柳的習俗。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古時清明節還有蕩秋千的習俗。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二)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社會的重大春祭節日。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是春天的節日,是親近自然、品味春天、激發生命活力的時節。清明是傳承民族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是人們親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時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后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在祭祖儀式結束后,族長主持共商族內大事,申誡族法家規,最后會聚飲食。以同食共飲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團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傳統,所謂“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俗的中心。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禮俗主題。因此,它既是一個飲水思源、緬懷祖先的肅穆節日,也是一段親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時光。
折柳贈別
漢族人在清明節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人們往往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友,因為“柳”與“留”諧音,以此來表示挽留親友的意思。古人送行時折柳相送,也寓意親人此去他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了新的地方,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安定下來。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農事鼻祖神農氏的。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能活,生命力非常強大,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斗雞
在古代,清明節盛行斗雞游戲,這個游戲從清明開始,一直到夏至,不僅民間盛行斗雞,甚至連皇上都參加斗雞,比如唐玄宗,就最喜歡斗雞。
植樹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在清明節植樹的習慣,并且一直流傳至今。因為在清明前后,春陽高照,春雨降臨,種植樹苗最容易存活,成長也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