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正好是秋季過了一半時間,它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大家對秋分節氣的由來和風俗有深入的了解嗎?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收集的關于秋分的由來和習俗,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秋分的由來和習俗
秋分,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秋分之后,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豎蛋習俗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秋分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四邑(今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拜神習俗
秋分前后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圣王誕辰:開漳圣王又稱"陳圣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1、秋分吃鮮棗
秋天是一年中最佳的吃棗季節。鮮棗富含讓膚色紅潤的鐵,還含有非常多的維生素c,而維生素c是對抗自由基、對抗衰老的最好武器,可以還原黑色素及抑制黑色素產生、淡化斑點及色素沉著,還可以改善皮膚色澤。
大棗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欲、除腥祛味,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壓、骨質疏松和貧血,是老年人秋季的補養佳品。
2、秋分吃葡萄
葡萄其色美、氣香,鮮食酸甜可口,開胃消食,是人們很喜愛的一種水果,同時葡萄從表皮、果肉到種子,蘊含滿滿的養分,不僅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外,還包含氨基酸、維生素c、鈣、鐵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如原花青素、花青素等更具有極佳的抗氧化,比維生素c高出18倍,保護人體不受自由基侵襲造成老化、維持肌膚彈性,修復紫外線傷害。
秋分節氣到來后,太陽直射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葉開始變長,并且晝夜溫差逐漸加大。秋分后北半球的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天氣一天比一天冷。
1、秋分可藥補
在秋分節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肺脾腎三臟養護,適當選用一些中草藥煎服是很有效的辦法。
黨參、芡實、白術、蒼術、茯苓能補脾祛濕止瀉;芡實可防病延年;蓮子補脾止瀉,益腎固精,固澀止帶,養心安神;蓮子和人參黃芪大棗茯苓同用,可補脾益氣;蓮子、芡實、酸棗仁、五味子有益腎氣,寧心安神治失眠;百合性偏涼,胃腸功能差者應少吃。
另外,秋季進補也不可亂補,無病就不需要進補,進補時則要對癥服藥,否則將適得其反。
2、適當“秋凍”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天有“薄衣御寒”的養生之道。不過對于體質虛弱者或老人兒童,夜間入睡后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受涼,誘發各種疾病。
3、常笑宣肺
在精神方面,秋季氣候漸轉干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這時,應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