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節氣都有著它不同的一種寓意存在,那么對于秋分這一個節氣,應該從哪一些方面去進行了解,才是最適合的一種做法呢?因為秋分它有著不同的一種代表和象征存在,所以說要及時的去進行區分,了解才是最合適的。那么秋分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呢?
秋分的寓意和象征
秋分時節的到來就象征著秋天的季節已經過了一半,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始,每個季節90天左右,秋分日位于90天之中,將秋季平分,秋分的來臨,意味著秋季已經過完了一半。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特質不同,立秋時,大部分地區天氣仍舊悶熱,直到秋分過后,天氣才會逐漸轉涼。秋分從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節氣,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還有吃秋菜、送秋牛、粘雀子嘴、放風箏、豎雞蛋等風俗習慣。
1、秋分節氣到來之后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2、氣候由熱轉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這個是由于溫差和文化差異。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北緯90°)與南極點(南緯90°)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一日中白晝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一日中白晝長于黑夜)。秋分之后,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1陰陽平衡不生病
中醫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氣必虛”一說,意思是,若體內陰陽平衡,則身體的各項機能就能很好地運作,心理狀態極佳,而且對外界不良善的適應力、抵抗力都非常好,忍耐力強,天氣變化強烈的時候也不容易生病。因此,我們秋分養生,一定要注意“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
要想更好地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我們就要在日常飲食上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并結合自身需求,考慮時間、地區、年齡、身體狀況等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宜的食物搭配,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機體“正氣旺盛”。
2秋分一到防秋涼
到了秋分,天氣便會轉冷,如果人體抵抗力差,不適應氣候變化,寒邪之氣就會刺激皮膚和呼吸系統,引起感冒。很多人覺得感冒是小病,其實不然,感冒對我們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影響。人在感冒時,抵抗力通常都會下降,如果感冒嚴重,還容易罹患其他疾病,甚至誘發腫瘤。
有些末梢血液循環較差、體溫調節能力弱的人,比如偏瘦、體虛的人以及老年人等,在秋分時節容易手腳冰涼。這種現象是自由律神經功能調節不暢、血管變細引起的,而手指、腳趾等部位運動較多,脂肪的儲備較少,血管分布也比較少,因此很容易散失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