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是我國僅有的包括護士節、記者節在內的三個行業性節日。自1931年以來,我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共有過4種不同日期和性質的教師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教師節的由來,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節的來歷是什么
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教師節是1931年。當時,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發起聯絡京、滬教育界人士,擬定每年6月6日為教師節,并發表《教師節宣言》,提出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增進教師修養三項目標。雖然,這個教師節的誕生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沒有承認,但在全國各地產生了一定影響。
鑒于“六·六”教師節是教師自發組織設立的,國民黨政府沒有承認,1939年決定另立孔子誕辰日8月27日為教師節,并頒發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當時未能在全國推行。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商定,把5月1日國際勞動節也作為教師節。由于各種原因,教師節實際上逐漸銷聲匿跡了。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師應該有自己的節日。"教師節的最早創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這樣說。
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當天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北京晚報》。第二天,《北京晚報》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長建議開展尊師重教月活動》,引起了讀者強烈反響。12月15日,北師大鐘敬文、啟功、王梓坤、陶大鏞、朱智賢、黃濟、趙擎寰聯名,正式提議設立教師節。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
為了發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提高教師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中國教師節。
早在1932年,政府曾規定6月6日為教師節,解放后廢除了6月6日的教師節,改用"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但教師沒有單獨活動,沒有特點。而將教師節定在9月10日是考慮到全國大、中、小學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始尊師重教,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
教師節的演變
"6.6"教師節。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學教授爽秋、程其保等發起,擬定每年6月6日為教師節。
"8.27"教師節。
1939年,國某黨政府教育部決定以中國教育家孔子的誕辰8月27日為教師節。
"5.1"教師節。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商定,將教師節與"五一"國際勞動節合并一起。
"9.10"教師節。
1985年1月21日,六屆全國人大第九次會議正式通過國務院關于建立教師節的議案,并決定9月10日為我國的教師節。
世界教師節:每年10月5日
為紀念1966年國際勞工組織(IL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頒《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4年將每年的10月5日定為世界教師節。
由于教師節并非中國傳統節日,所以各地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慶祝活動,沒有統一、固定的形式。
政府、學校方面,有舉行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為教師頒發獎金、證書;有組織學校學生、歌舞團等,為教師獻上歌舞表演;有走訪、慰問教師代表,還有組織新入職教師進行集體宣誓等活動。
學生方面,有自發通過原創參與、將祝福寫在板報、賀卡、繪畫上;有將合影照及活動感言曬至個人空間、微博上,來表達對教師的真摯祝福及衷心問候。
香港在敬師日(教師節)當天,舉行典禮表彰優秀老師,還會統一印制賀卡,學生可以免費領取后填好贈送給老師。卡片、鮮花、公仔一類小禮物通常是香港學生對老師表達教師節祝福最常見的禮物。香港的敬師運動委員會在每年的9月10日舉辦“敬師日慶典暨表揚狀頒發典禮”,典禮由學生樂隊擔任現場伴奏,家長唱歌的形式表達對老師的感謝和敬意,在現場也會播放師生間的感人故事視頻,體現師生情。此外,敬師會還舉辦“表揚教師計劃”、“師生共育苗”種植活動、征文比賽、心意卡設計比賽、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節敬師杯等活動。
正面影響
建立教師節,標志著教師在中國受到全社會的尊敬。這是因為教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的未來。每年的教師節,中國各地的教師都以不同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通過評選和獎勵,介紹經驗,幫助解決工資、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改善教學條件等,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負面影響
每到教師節,學生大都會以各種方式感謝恩師。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卻逐漸演變出給教師送金錢、禮品卡等情況,在大部分家長看來,為了孩子不吃虧,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大部分老師在收禮與不收禮之間,也有各自的為難和堅持。家長和老師都似乎有種“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無奈。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教師收禮同樣涉嫌受賄。教師作為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利用工作便利,收受家長們的金錢或者禮品、禮品卡等“財產性利益”,為對方子女的學習、生活提供各種便利,數額較大,就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