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為我國傳統的祭祖節。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元節為什么不能出門,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中元節這天盡量少出門,尤其是晚上最好不要出門。每年的七月半是鬼門開的日子,在中元節,地獄之門打開,鬼魂都可以來到世上享受人間血食。而健在的親人則會在這一天準備一些菜肴果蔬、金箔紙衣去路口祭祀鬼神,也是為逝去的親人積累功德,希望他們早日功德圓滿,脫胎換骨升天為仙。
2、所以中元節這天是陰氣最旺盛的時候,像陽氣不足的人,還有小孩子等等,在這段時間少出去為妙,就算出去也要早歸。而女人在經期或者產后、術后更加不要在夜間出門。中元節這天祭祀的食物不能吃了,以免惹怒鬼混,尤其是小孩子不懂事,看到他人祭祀的食品可能就會吃掉。
1、紙錢要買質量好的,票面小的,以前都是自己用模子印的那種,畢竟是給先人的,也表達生者的哀思。要燒衣服或者別的東西的,在上邊寫上封字,然后寫上寄給誰誰的。
2、燒紙一般都選擇在十字路口,大一點的十字路口,現在在城市里一般城管管的都比較嚴格,所以一般都在城市邊緣的十字路口處。
3、紙錢盡可能都十來個一起疊成對三角形的,注意帶上一根結實點的小木棍和防風的打火機,以便易于燃燒。
4、時間選擇上一般都在天黑透時再去,路上盡量避著點人,不要和任何人說話,如果遇到路口有燃過的灰跡盡量繞著走,如果實在繞不開要嘴里說聲對不起借過。
5、要燒紙時一定要劃個圈在里邊燒,西北角留個缺口,在地上寫上要燒給人的名字,嘴里念叨著一些送錢的話。在燒紙時一定要注意嚴肅,不要嬉笑鬧罵,另外燒之前要點燃兩張扔到圈外面,以打點過路的孤魂野鬼。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 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后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里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后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
中元節是在農歷的七月十五,中元節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它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