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節日之一,而在中秋節當中也有一些傳統習俗活動,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那么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中秋節的起源和習俗是什么,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什么是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是中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但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首先我們可以從字面上的意義,來考察它的由來,農歷八月十五日夜,當一輪明月懸掛空中,人們望著玉盤般的明月,自然會想到家人的團聚,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而中秋兩字,最早在《周禮》有記載:“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傳統歷法對它的解釋為: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因此被稱“中秋”。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1.打糍粑:糍粑與月亮一樣也是圓形,意味著團圓、團聚,因為是極富粘性的糯米做成,所以象征把大家粘在一起,永不分離。
2.博餅:流行于福建閩南一帶的活動,大家通常圍坐一桌,放個大碗,往里面擲骰子,以六個骰子輪流投擲,博取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個等第,并按等第獲取不同的獎勵。
3.賞花燈:其種類多樣,有放在水里的,有懸掛于樹上或屋檐的,例如江浙一帶會有小水燈數十萬盞,漂浮在水面上,宛若群星燦爛,引眾人駐足觀望。
首先它是作為我國公認的團圓節,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傳統文化。金樽對月、撫今追昔、共享盛景,給人的記憶最深刻、最鮮活,最能促人在思考中品味節日的價值意義,并使之成為民族共同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基因。遠在他鄉的游子,會借此機會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人們把月圓當作圓滿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其次秋天正值收獲的季節,因此還包含了祈盼豐收、幸福的寓意。還有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