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不是的,2024年的清明節就在4月4日。因為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繼續運行15度就是下一個節氣,全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但是由于閏年的原因,所以有的時候是會相差一兩天。我們會發現比較多的年份都會在4月5日這天,但并非所有的年份都是如此,要對照日歷來看。
清明節不是每年的4月4日。
清明節的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歷的4月4號-4月6號之間。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第一
在清明節這一天,衣服不能穿得太鮮艷,也不能太華麗。如果這樣就有一種不莊重的感覺,一定要穿著要樸素,以黑白灰為主色調。
第二
在祭拜的過程中不能嬉笑打鬧。特別是要讓小孩理解祭拜活動的嚴肅性,要學會感恩。
第三
禁止食用貢品。在祭拜時,我們會為已故的親人供奉一些食品,希望他們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吃飽喝足。如今大家都講究節儉,可以在祭拜結束后,食用貢品。
第四
孕婦和3歲以下的小孩也謹慎去掃墓。孕婦在懷孕期間本身的能量就比較弱,掃墓又是很傷神傷心的事情,不去為好。3歲以下小孩掃墓會容易受到驚嚇,驚嚇到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