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節氣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古代就將一年中一些特殊的日子定為24節氣,而這24節氣也為人們的農事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適合雨水節氣的飲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適合雨水節氣的飲食
適宜:韭菜、洋蔥、豌豆苗、糯米、南瓜、雞蛋、魚等
春季陽氣生發,陽虛體質要特別注意扶助陽氣,養好肝陽,然肝脾相利,養肝的同時也要調理脾胃,“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和而發陳則應春氣,多食韭菜、洋蔥、芥菜、豌豆苗、茴香、芹菜、薺菜等;溫煦滋潤之食以護脾胃度春寒,如糯米、燕麥、南瓜、胡蘿卜、四季豆、雞蛋、魚、蝦、牛肉、豆制品等。粥是此季節的絕佳食物,并非清淡無聊,老湯熬制,或加海鮮、瘦肉,或配雜色米豆,青菜點綴,非得水米融洽,柔膩如一,這是功夫,美味無比。
少吃:油炸和燒烤、薯片、餅干、炒貨、油膩、寒涼、酸味
雨水并不意味著雨多,只代表氣溫升高,降雪轉為降雨,今年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便秘上火的現象,不管食物本身的冷熱屬性,只要采用油炸或燒烤,都將成為易上火的食物。薯片、餅干、炒貨都屬于干燥的食物,適可而止。少吃油膩食物,難消化易積食,寒涼食物則直接傷害脾胃。酸味食物(醋、檸檬、山楂、話梅)會影響肝氣升發,務必少碰。
忌吃:生蔥、大蒜、胡椒、辣椒、白酒、肝臟
春三月,發陳。勿殺,勿奪,勿罰。食辛,以發陳。但氣味凜冽的,奪精泄氣的之類則要避免。生蔥、大蒜、胡椒、辣椒、白酒一類,雖辛散,但味烈偏辣,帶有殺氣。《金匱要略》“春不可食肝”。《千金方》(立春、雨水)不得食生蔥、蓼子,令人面上起游風。勿食蟄藏不時之物(冬眠動物如蛙、蛇、龜、鱉等)。
雨水,在氣候學上有兩層含義,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加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陸續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自此,大地逐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時節,北京地區仍處在嚴寒的冬季。北京地區2月份平均溫度為一2·3C,平均最低溫度為一5℃。1966年2月22日在北京個原地區曾出現過一18℃的低溫。
京郊最大凍土深度出現在2月中、下旬,平原地區為50—60厘米。1957年雨水節期間,由于頭年冬季嚴寒,凍土層曾達85厘米,以致影響冬小麥、越冬根茬菜根系發育,出現死苗,造成減產。
北京的雨水節難見雨。2月降水仍以降雪形式出現,平原地區約7.?毫米。1959年2月24—26日在北京平原地區曾出現最大連續降雪量達31.2毫米。華北地區冬春降水稀少,故有“春雨貴如油”、“立春雪水流一丈,打的麥子沒處放”、“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正月里,雨水好,二月里,雨水寶”等諺語,說明春雨對農業的重要性。
雨水后天氣漸暖,土壤解凍,河融冰消,春耕播種季節臨近了,要做好春耕播種和全年生產準備,檢修農機具,準備種子、農藥,要開展春季積肥活動,為春播作物備好肥料。越冬作物開始返青,要加強冬小麥、根茬菜的管理,管理溫室、陽畦蔬菜,開始播種小白菜、小油萊、小蘿卜、小茴香等早春風障萊。雨水后,氣溫升高,風速加大,地皮水分蒸發加大,土壤容易失墑,應采取耢、耙、軋等措施,減少水分蒸發,蓄水保墑,以利播種全苗。這一時期冷空氣活動頻繁,對冬小麥、春播作物等危害較大,應注意防春寒。
雨水節氣天氣特點: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后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已進入氣候上的春天。
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華南繼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別是華南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
雨水不僅表明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后,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
全國大部分地區嚴寒多雪之時已過,下雨開始,雨量漸漸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長,抓緊越冬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選種、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準備工作。在雨水節氣的15天里,我們從“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開__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意味著除了西北、東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許多地區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了由冬轉春的過渡,在春風雨水的催促下,廣大農村開始呈現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但是,雨水季節,北方冷空氣活動仍很頻繁,天氣變化多端。
雨水有三候,一候水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一候水獺祭魚:說的是雨水節氣來臨,水面冰塊融化,水獺開始捕魚了。水獺喜歡把魚咬死后放到岸邊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所以有了獺祭魚之說。
二候鴻雁來:雨水五日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動:再過五日,草木隨著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雨水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候,獺祭魚
獺,又名為水拘賊或食魚。祭魚,即川魚祭天。雨水時節,冰開始融化,水獺在水里面很容易將冰打破。每到這個時候。水獺都會把自己從水里面捕到的魚擺放在樹木之上,圍著自己擺成一圈,而自己就將兩只前爪拱在身前,像禱告祭奠天地、感恩自然一樣,在圈里面轉上一圈。
二候,鴻雁來
雁,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來江南。南方天氣暖,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候鳥是隨著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幻而往來,以適應氣候。
三候,草木萌動
天地間陰陽交泰,出現生機,草木乘此生機,開始萌動,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將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