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時節為什么要躲春
躲春的方式方法很多,常見的躲春就是躲在家里面,不出門盡量的避免出遠門,待在家中,也不要開窗。不出門不搬家也不要和他人接觸,不要到醫院去看望病人,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在這一年的運勢上有所提升,我們可以待在家里面看看書,喝喝茶,培養我們比較平和的心態,幫助我們度過這一年的困難。
我們都知道每年立春的時候是新舊交替的時間進行躲春,其實也是躲太歲。生肖命支與流年太歲相沖、相刑、相克、相害,都可以視為犯太歲,對一個人的流年運勢都是極其不利的,所以這些生肖的人一般要敬奉太歲星君以保平安。在犯太歲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盡量的去努力生活,努力堅持,不要讓我們自身的努力全都白費,讓機會白白流失,所以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
躲春的這一年我們可以多穿一些紅色的衣服,或者配帶紅腰帶,紅帽子,紅襪子,紅內衣褲,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適當的避免災運,讓我們能夠紅紅火火,歲歲平安。在躲太歲期間避免與人爭吵,若演變成肢體碰撞,還可能會惹上官司,所以這天凡事以和為貴,不宜與人吵架。另一方面,情緒暴躁之人會更加劇太歲的煞氣,給自身惹來許多是非,為了避免這段時間的氣息混亂,我們通常情況下都待在家里面,不出門更不會去搬家,因為家對于我們來說有磁場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個人的發展。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我國歷朝歷代的迎春儀式隆重而浩大。此時的立春已經超過了農歷二十四節氣只標示節令與氣候的功能,而是已經被當成一個節日了,因此在歷史上便演化出了許多圍繞立春而舉辦的活動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卜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春餅來歷故事:相傳宋朝年間,一個書生名叫陳皓,有一位賢慧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制作春餅并用油炸,給丈夫當干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得把妻子做的春餅干糧,送給考官品嘗。考官一吃,贊不絕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為“春卷”。從此,春卷名聲大振,傳到民間各家各戶,形成家家戶戶都吃春卷的風俗。后來,春卷競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被雅稱為“玉餅”;皇帝賜食群臣,稱“玉餅瓊肴”,寓意迎春、咬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