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天象充滿了好奇與向往,有的還會設立一些節日,通過隆重的儀式,來表達對自然事物的崇敬之情,因而產生了不少風俗習慣,也被保留了下來,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1:
由于傳說版本過多,關于它的起源已經比較難查證,在這里簡單例舉一個。古籍《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可見早在那時,就已經有這樣的儀式了,其對象是月神,也稱作太陰星主、月姑或月宮娘娘。從此以后,每當中秋月上時,人們設案燃香,陳列月餅瓜果等供品拜月亮。拜月完畢,焚燒月光紙,撤下供月食品,散給家人。
風俗有哪些
1.賞月:這是最流行的活動了,人們會登高或者在院子里,望著天邊圓月,和家人朋友邊吃美食邊聊天,這一天的月亮也讓人感覺到分外圓滿和亮堂。
2.懸掛燈籠:舊時家家戶戶都會掛上五顏六色的燈籠,小孩子尤其喜歡,以不同的形狀懸掛3.在樹木或房屋中。現在科技發展了,也有電子燈光,公園街道等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
互送禮物:在中秋節期間,人們會短暫拜訪朋友或親戚,帶上禮物,他們通常在晚餐前離開。
購物:臨近節日,各商場超市都會做打折優惠活動,還有抽獎等,也因此吸引了不少顧客。
除了春節,中秋節就是第二個重要的與家人團聚的節日了,它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一般都會有法定節假日。由于在秋季的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寓意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它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古代人們也會用這些詞匯指代,然后記錄到文章中。
首先我們可以從字面上的意義,來考察它的由來,農歷八月十五日夜,當一輪明月懸掛空中,人們望著玉盤般的明月,自然會想到家人的團聚,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而中秋兩字,最早在《周禮》有記載:“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傳統歷法對它的解釋為: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因此被稱“中秋”。
首先它是作為我國公認的團圓節,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傳統文化。金樽對月、撫今追昔、共享盛景,給人的記憶最深刻、最鮮活,最能促人在思考中品味節日的價值意義,并使之成為民族共同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基因。遠在他鄉的游子,會借此機會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人們把月圓當作圓滿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其次秋天正值收獲的季節,因此還包含了祈盼豐收、幸福的寓意。還有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