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應該都聽過夏至,夏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每一個節氣都有其含義,那么對于夏至節氣的含義,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夏至節氣的含義是什么,以供大家參考!
夏至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夏至的“至”是“極”的意思,即夏至這天北半球白晝達到一年中的極長,也代表著炎熱的夏天來臨。
夏至時值農作物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古籍中所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漢《周禮·春官》有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后,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夏至還有吃面的習俗。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因此江南一帶很多地區的人們把夏至吃面當成了很重要的習俗。夏至代表著炎熱夏天的到來,人們的飲食也要有改變,以熱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為主要食物。面條常常就是家庭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還有就是因為夏至的面條基本上是用新麥磨成的新面粉,新鮮面粉里的營養成分較高,口感較好。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一、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也就是說夏至的名字,只是代表夏至這一天這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天夏天來臨。
二、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三、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夏至,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
四、夏至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
夏至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